Huanghelou 黃鶴樓

[標題 titre ]:Huanghelou 黃鶴樓 La tour de la Grue jaune

[作者 auteur]: Cuī Hào 崔顥 (704-754)

[體裁 forme]:qiyan lüshi 七言律詩

[時代 époque]:Tang 唐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xī rén yǐ chéng huáng hè qù cǐ dì kōng yú huáng hè lóu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huáng hè yī qù bù fù fǎn bái yún qiān zǎi kōng yōu yōu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qíng chuān lì lì hàn yáng shù fāng cǎo qī qī yīngwǔ zhōu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rì mù xiāng guān hé chù shì yān bō jiāng shàng shǐ rén chóu


繁體字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Le Pavillon de la Grue Jaune

Monté sur une grue jaune, jadis, un homme s’en alla pour toujours;
Il ne resta ici que le Pavillon de la Grue Jaune
La grue jaune, une fois partie, n’est jamais revenue;
Depuis mille ans les nuages blancs flottent au ciel, à perte de vue
Par temps clair, sur le Fleuve, on distingue les arbres de Han Yang;
Sur l’Ile des Perroquets, les herbes parfumées forment d’épais massifs.
Voici le soir qui tombe Où donc est mon pays natal ?
Que la brume et les vagues sont tristes sur le Fleuve!

Traduit par Paul Demiéville (Anthologie de la poésie chinoise classique, Gallimard, Paris, 1962)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诗词释义: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黄鹤楼》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 »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 »一去不复返 »,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 »适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年首就整伤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前人有 »文以气为主 »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 »手挥正弦,目送飞鸿 »,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 »前有浮声,后须切响 »、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 »黄鹤 »;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 »空悠悠 »这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 »不以词害意 »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 »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 »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 »此诗前因旬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 »转 » 说: »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 »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大黄鹤,否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历在目,妻妻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女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 »王孙游分不归,春草生分萋萋。 »诗中 »芳草萋萋 »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 »台 »,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Laisser un commentaire